校际交流促发展 互鉴共享同提升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74 发布时间:2025-03-18
校际交流促发展 互鉴共享同提升
为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促进教育资源互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3月18日上午,淳化县润镇初级中学、卜家初级中学、马家初级中学、车坞初级中学、十里塬初级中学等5所学校走进石油普教中心礼泉分校进行了一场以“核心素养下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主题的教学交流活动。
图为活动现场一
课堂展示: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展现教学风采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礼泉分校的三位教师以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和多元化的课堂实践,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意识。
图为活动现场二
马学凤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课《人要有自信》,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研发历程为切入点,展现中国团队在技术突破的自信与坚持。同时,结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的创业案例,剖析科技创新背后的自信力量。课堂通过视频展示、小组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自信源于实力、积极评价、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激发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意识。
董瑞静老师以“权利与责任”为切入点,通过热点案例分析、法律条文解读和小组辩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与边界。课堂中,学生围绕“网络言论自由是否应受限制”展开激烈讨论,董老师适时引导,既强化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又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课程结尾的“权利守护行动倡议”环节,将课堂内容延伸至社会实践,体现了学科育人的实践导向。
王艳兵老师以“转折中的家国命运”为脉络,通过史料研读、时间轴梳理和影像资料辅助,生动还原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场景。他以问题链驱动课堂,如“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转折’?”“改革开放在你身边留下了哪些印记?”,激发学生从宏观历史视角联系现实生活。课堂尾声,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历史转折启示录”,深化了对改革开放时代意义的理解。
课后研讨:聚焦教学策略,共话学科育人
课堂展示结束后,两校教师围绕教学设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跨学科融合展开深入交流。
道德与法治学科组重点探讨了如何将抽象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体验。马学凤老师提出“以学生真实生活为情境载体”的教学理念,获得与会教师一致认可;董瑞静老师则分享了“案例教学法”在法治教育中的实践心得,强调“贴近学生认知水平选取案例”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组就“如何平衡历史叙事与思辨能力培养”展开讨论。王艳兵老师认为,历史课堂需“以细节见宏大,用追问促思考”,通过具象化史料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历史逻辑。针对历史教学,双方一致认为需加强“大思政课”建设,将历史事件与当代国情、学生生活经验衔接,如结合乡村振兴、科技自立等主题,培养学生“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思维格局。
校长寄语:锚定方向,共绘教育同心圆
活动最后,礼泉分校校长陈拥军与淳化罗兆理校长为上课教师颁发了授课证书并致辞。
罗校长强调:“此次交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魅力。明确校际交流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我们期待通过两地多校资源共享、经验互鉴,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视野。”
礼泉分校校长陈拥军强调,教育均衡绝非“千校一面”,而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礼泉分校与淳化县润镇初级中学等兄弟学校虽地域不同,但育人初心相通。他指出:“三堂课分别诠释了情感浸润、实践赋能、历史育人的教育价值。”他提出三点建议:1. 深耕“生活化课堂”:从学生真实困惑出发,让道德与法治教育“可触摸”。2. 构建“思辨型课堂”:通过历史与法治的学科联动,培养辩证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3. 打造“成长共同体”:建立两地教师定期互访机制,共享校本课程与教研成果。
教育之路,同心同行;育人之志,历久弥坚。本次校际交流活动以课堂为媒、以研讨为桥,不仅展现了礼泉分校的教学特色,也为区域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礼泉分校将会持续做精致教育,办精品学校。
参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探索教学改革路径,为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